高端响应式模板免费下载

响应式网页设计、开放源代码、永久使用、不限域名、不限使用次数

什么是响应式网页设计?

大公司软件APP(合集)5篇

2024年大公司软件APP 篇1

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分层次的,一般国际上有名的公司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国际型大公司比较重视版权问题,因为这些版权问题受到其他国际竞争公司的针对,就得不偿失,没必要。

但是相对的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旗下开发团队参差不齐,甚至很多业务都是外包给其他公司开发,而下面的公司就没这么多约束了。

希望这样的答案你能满意。

2024年大公司软件APP 篇2

先说句题外话:

悟空问答上对于推荐某条回答有一定的推荐机制,那就是对字数以及回答的深度有初步的要求。这本来是好事,也能折叠一些「一句话」式没有营养的回答,但由此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一些原本就是一句话可以解释清楚的问题,很多人会扯一大堆其实和主题没有太大关系的内容进来,使得自己的答案看起来很丰富。

例如楼上的某个回答,就没有对「大企业都用什么软件做PPT」做正面回答,需要读者联系上下文「我是在一家美资企业从事PPT制作」和数张图、数段文字之后的「接下来我分享一下我们公司使用的正版2016版本PPT」,去推测得出大企业都是用正版2016版PPT的结论。

至于问题的扩展——推荐小白使用吗?就更是视而不见……

虽说的确也是用心在码字回答,但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文不对题的答案。

下面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企业都用什么软件做ppt?

一般来说,国内企业大都使用微软Office套件中的PowerPoint来制作PPT。我有朋友在北京奔驰总部上班,之前就请教过我PowerPoint的技术问题。

除开企业,高校也多用微软的Office,我们学校就购买了正版Office2013供老师们使用(虽然还是有很多老师不领情,继续用着盗版的2003或2007)。

推荐小白使用(PowerPoint)吗?

因为除开PowerPoint,常见的做PPT的软件还有苹果的Keynote,很多发布会的PPT就是用Keynote制作的:

所以你的第二个问题可以基本上等同于「PowerPoint和Keynote,对于小白而言,更推荐哪一个?」

其实在制作PPT方面,工具是其次的。PPT制作的优劣,更多来自于制作人在设计方面的修养,对设计理念的理解。

要知道,没有哪个软件是专为高手准备的,何况任何高手都是从小白成长而来。难不成他们在小白的时候用一款软件,等水平提高了,就换成另外一款软件了?那在后面这款软件的领域,他们不又重新变回小白了吗?

换个角度去看,很多PPT高手,不管他们使用的是PowerPoint还是Keynote,技法方面很难说用了特别多别人不知道、不会的高超技法。很多高手就是仅仅用矩形、线条、微软雅黑,都能做出优雅的PPT。PPT圈子里从事定制业务的不少高手,连插件都没装几个——但人家就是做得好,你得认。

因此,其实并不需要别人来推荐用哪款软件。结合自己的工作场景,如果多在Windows系统办公,则用PowerPoint,如果多在Mac系统办公,则用Keynote即可。

当然,还要考虑到老板用什么系统办公,否则老板打不开你的PPT,或者是打开后效果走样得很厉害,也是很头疼的。调整学习的心态

其实有很多事情(特别是学习),我们都可以先行动,再判断。

例如先学、先用比较常见的PowerPoint,学习到一定程度了,再根据需要或者根据学习反馈来判断这款软件是否适合自己,实际用处大不大,要不要换Keynote等。而不是迟迟不开始,站在原地东问西问,总想别人给个很踏实的答案了,才开始学习。

小马过河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可是一旦事情落到自己头上,又有多少人不知不觉的变成了那只小马呢?

我是Jesse,《和秋叶一起学PPT》图书作者,悟空问答科技问答达人,欢迎关注、留言交流。如果觉得回答得还不错,就点个赞再走吧!

2024年大公司软件APP 篇3

这是信息产业的生态链促成的。从整个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产业包括很多领域,很多环节,这些环节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与任何事物一样,IT产业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并且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这些规律被IT领域的人总结成了一些定律,称为IT定律(IT Laws)。

关于你提的这个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规律的定律:摩尔定律(Moore's Law)、安迪-比尔定律(Andy and Bill's Law)来解释,虽说这是计算机行业发展总结出来的,可用于现在的手机硬件行业同样也适用。

摩尔定律(Moore's Law)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博士。早在1965年,他就提出,至多在10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18个月。现在,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乍一看,这个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几十年来IT行业始终遵循着摩尔定律预测的速度发展。

今天,摩尔定律居然依然适用,不过从那时起它主要体现在手机的处理器上。从苹果第一代iPhone手机到2017年底上市的iPhone X,性能基本上提升了100倍,赶上了摩尔定律的速度。

在手机处理器方面,只有高通(Qualcomm)、三星、苹果和华为旗下的海思这几家(后两家只自用,不外卖),而它们使用的都还是ARM公司设计好的系统结构。

其次,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会不断涌现。

安迪-比尔定律(Andy and Bill's Law)

个人电脑工业的整个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受益,而这些PC厂商再向英特尔等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同时向希捷等外设厂商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价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律预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

虽然用户很是反感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了,但是在IT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的。

安迪–比尔定律所描绘的那种通过增加软件功能吃掉硬件性能提升的规律依然适用手机行业。

2008年底上市的HTC第一代Android手机G1,处理器为双核,主频只有528MHz,2010年初HTC为Google制造的Nexus One超薄手机主频达到了1GHz,即1000MHz,不到18个月速度基本上翻了一番,但是同时,G1已经慢得很不好用了。到2018年底,华为的麒麟980处理器(也是基于ARM系统结构)把主频提高到了3GHz,内核增加到16个,浮点运算能力特别是图像处理能力比早期的ARM手机处理器有了成百上千倍的提升。该处理器一秒钟可以处理千张的大幅图片,而十年前的ARM处理器一秒钟连一张也处理不了。那么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用到了哪里呢?主要就是增强了摄影功能。华为通过和著名的相机厂商徕卡合作,开发了摄影效果可以媲美微单相机的高端手机。那些高端手机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其实是很多张照片经过软件算法“合成处理”出来的。这个软件的功能便“吃掉”了硬件性能的提升,也迫使喜欢华为高端手机的用户从原本性能已经很高的P9升级到P20,或者从Mate 10,升级到Mate 20。

在安迪–比尔定律中,“安迪”像是个天使,他总在不断给用户更多的东西,而“比尔”则像是个魔鬼,总和大家做对。但是,如果比尔这个魔鬼消失了,安迪就不复存在了。

安迪–比尔定律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IT行业的发展。

总结软件商享受着摩尔定律带来的硬件提升福利,不断增加新功能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通过耗光硬件资源促进用户更换设备,给予硬件商资金发展新硬件。还有国内的安卓系统的开发商的开发不规范,滥用资源的原因。

资料来源:吴军《浪潮之巅》

2024年大公司软件APP 篇4

  1、Adobe Photoshop(Ps):图像处理软件。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爱。 

  2、Adobe Flash(Fl):二维动画制作软件。被大量应用于因特网网页的矢量动画文件格式,使用向量运算的方式,产生出来的影片占用存储空间较小,使用Flash创作出的影片有自己的特殊档案格式﹙swf﹚,全世界97%的网络浏览器都内建Flash播放器﹙Flash Player﹚。它是Macromedia提出的“富因特网应用”(RIA)概念的实现平台。通常包括Adobe Flash,用于设计和编辑Flash文档,以及Adobe Flash Player,用于播放Flash文档。

3、Adobe Dreamweaver(Dw):网页设计软件。原本由Macromedia公司所开发的著名网站开发工具。它使用所见即所得的接口,亦有HTML编辑的功能。它现在有Mac和Windows系统的版本。Dreamweaver自MX版本开始,使用了Opera的排版引擎 "Presto" 作为网页预览。

  4、Adobe Illustrator(Ai):矢量图形绘图软件。Adobe Illustrator原本是由Macromedia公司出品的矢量图形编辑软件,后加入Adobe创意套件。它是出版、多媒体和在线图像等行业的工业标准图形软件。

  5、Adobe Acrobat:用于编辑和阅读PDF格式文档。基于此Adobe公司推出了PDF电子文档格式。

  6、Adobe Indesign(ID):一款桌面出版软件,主要用来进行综合排版设计。用于书籍出版领域,应用范围也可涉及版式编排的各种设计。它是印刷和数位媒体动态出版的基础。

  7、Adobe Fireworks(Fw):用于网页图片编辑、优化。可以用它创建和编辑位图、矢量图形、还可以用来制作翻转图像、下拉菜单等网页设计中常见的效果。

  8、Adobe Reader:用于阅读PDF文档格式。是浏览PDF文件的最佳软件,它支持多指缩放功能,支持从电子邮件或网页中直接打开PDF文件更新日志。

9、Adobe Premiere Pro(Pr):Premiere是一款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目前这款软件广泛应用于广告制作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编软件,可以进行实时预览。

  10、Adobe Contribute(Ct):网页设计管理工具。通过与Dreamweaver集成来维护网站的完整性。

  11、Adobe After Effects(AE):专业非线性特效合成软件。是一个灵活的基于层的2D和3D后期合成软件,包含了上百种特效及预置动画效果,在影像合成、动画、视觉效果、非线性编辑、设计动画样稿、多媒体和网页动画方面都有极强的功能。

  12、Adobe Lightroom(Lr):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是一款以后期制作为重点的图形工具,它面向数码摄影、图形设计等专业人士和高端用户,支持各种RAW图像,主要用于数码相片的浏览、编辑、整理、打印等。该产品是为了给数码摄影师提供一个有效、强大的导入、选择、加工、输出、打印和显示巨量数码图像的途径而设计的。

  13、Adobe Audition(Au):Adobe Audition是一个专业音频编辑和混合环境,Audition专为在照相室、广播设备和后期制作设备方面工作的音频和视频专业人员设计,可提供先进的音频混合、编辑、控制和效果处理功能。 最多混合128个声道,可编辑单个音频文件,创建回路并可使用45种以上的数字信号处理效果。

2024年大公司软件APP 篇5

刚刚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意气风发。

感觉只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和人力还有时间,什么样的产品做不出来。

有一种只要能画出原形设计图就能等码农编码实现的错觉。

直到自己创业做了企业网盘这款产品。

看上去很简单吧,只要把文件存起来,然后可以分权限调用,支持各种使用场景.....

参考几个成熟产品,分分钟就能画出DEMO,而且看别人产品总有很多傻逼功能设计,改进空间极大,感觉有大量优化空间,只要实现,我们的产品一定很棒。

产品真正推出市场才明白,管理10万个文件和管理10亿个文件间的鸿沟,看似简单的同步后面复杂的逻辑问题和出错处理,各种环节的效率问题,解析文件遇到的各种技术壁垒,动不动就要掀翻重来的底层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是你不去做不去深入就不知道你不知道的问题。

从DEMO到算是个产品的路,我们走了5年....

然后,作为一个优秀的产品还需要有商业价值,要深入行业,开始进入行业时,你会发现很多在软件行业自以为是的用法和功能,在行业中完全不适用,从流程到具体需求都要变化,关键你还需要有耐心的行业伙伴陪你优化产品,调整参数,流程,实现方案以适配行业需求(行业里实际干活的人很忙的,谁有耐心一直搭理你,而真正的需求都在他们手上)....

从产品到一个商品的路,我们又走了5年.....

最终用了十年,烧了投资人N多钱,烧了团队N多成员的青春,才做出了巴别鸟企业网盘这款产品。而企业网盘在工业软件中,连入门级产品都算不上。因为还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难度比特定行业的通用软件低得多。

而行业软件都是跑在生产环境里的,很多时候出问题意味着损失金钱或者生命,所以对软件的稳定性及高可用的要求不是互联网产品可以比的,而软件产品的稳定性健壮度又需要用户大量使用解决了各种不知道不知道的边界问题和效率问题才能慢慢积累起来,而刚推出不成熟的产品又没有用户愿意用(是的,关键软件免费也没人愿意用)这个矛盾对于刚推出的产品来说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换个角度,这倒是欧美的卡脖子的正面意义)。就是成熟的产品,在生产环境中做一次功能更新都需要慎之又慎,因为新的功能往往意味着新的不稳定因子。

一直记得一个医院的客户跟我说的一句话,别的系统崩了,损失的大概就是金钱,而医院里的系统崩了,损失的就有可能是生命了。

这个角度上,没有一个深入行业的成熟的专业软件是简单的。

做工业软件是一个要长期投入看不到短期收益的征途,而且是一个不仅仅是软件的系统工程(是一群互相联系的软件、接口、各种库、各种组件、标准、参数集、算法.....)。并且我国在很多底层技术积累上(图形图像技术、算法、知识产权)还有极大差距和不足,在行业经验、第三方支持、参数设置、数据模拟....上更是接近空白。

更可怕的是我们要追赶的是人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成熟商业产品,看上去是一款软件,其实后面是一整个工业体系和累积的经验。难度是相当巨大的。(不夸张的说,这些工业软件全部国产化,难度可能比造航母难)

并且如果产品出来前国际形势变化了,就很可能血本无归了。

腾讯、阿里这样的商业公司,一无行业经验,二无长期投入的耐心,三技术方向也不同(相当于没有技术积累)是没办法去做工业软件的(他们在云计算领域已经很成功了),就像你不能叫航空公司去造大飞机一样。这类软件还是需要国家出于战略考虑委托高校或行业内企业去推进(类似核高基),并且商业上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可能能解决卡脖子问题。

不过我也一直在想,在全球分工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把所有技术都集中并高速发展的可能性有多大,被卡脖子很难受,但有没有可能先集中力量把某项技术提高到卡别人脖子的程度以避免别人卡脖子,而不是全面去避免卡脖子。如果要集中力量单点突破,工业软件并不是个好方向。

猜你喜欢